为回顾党的光辉历程,歌颂党的丰功伟绩,缅怀先烈,展望未来,机械工程学院组织师生开展了党史学习教育社会实践活动,梦忆红灯实践小组积极响应学校号召,同学们分别在家乡的烈士陵园和革命纪念馆参观学习。
共产党人的革命,应始于百余年前的新文化运动,走入烈士陵园,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那代表新思想的李大钊先生石像。“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这是李大钊一生的写照。宇宙无尽,即青春无尽,即自我无尽。此之精神,即生死肉骨、回天再造之精神也。此之气魄,即慷慨悲壮、拔山盖世之气魄也。”这是青春的激情、觉悟、选择、力量。李大钊如广大爱国青年,国之栋梁,民族希望。李大钊是“青春”的,他的思想也是“青春”的,他以“青春”信仰之追求、矢志不渝,奔走呼号,慷慨就义,走完其短暂“青春”的光辉一生。
乘着觉醒年代的春风,小组来到了那堪称“绞肉机”的藤县保卫战。在这里,王铭章师长用他和几万士兵的生命,谱写了一段悲壮的乐章。王铭章同志生于四川,北伐战争时便已加入革命军,在卢沟桥事变的民族存亡之际,他主动请缨出川杀敌报国,曾宣称:“此次出川抗日,不成功,便成仁……今天奉命出川抗日,是为了挽救国家危亡,民族生存之战……”1938年初,王铭章被任命为41军前方总指挥,奉命驻守藤县。在兵力悬殊的情况下,他下令堵住南、北门,东、西门也待关,誓用生命守住国土。日军突破城墙后,他随即带领士兵展开巷战,最终遭日军机枪扫射牺牲。毛主席曾写挽联:“奋战守孤城,视死如归……以身殉国,为中华民族争光。”王铭章将军和其所率士兵用他们战至最后一人的悲壮,向我们展现了饱含家国情怀的川人之魂。
在生死的前线上,有无数革命者们奉献生命保卫故土;在那黑暗的监狱里,同样有着共产党人的宁死不屈和无畏的精神。面对罗书记的石像,令人不禁回想起那黑暗下的一幕幕。罗世文,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著名烈士。1924年任青年团重庆地委书记,从1924年至1925年,罗世文协同萧楚女、杨間公等领导重庆地区群众革命运动。1939年底至1940年春,国民党特务在成都制造了“抢米事件”并栽赃给共产党,借此大肆逮捕成都地区的共产党员和进步人士。1940年3月18日,罗世文被国民党特务逮捕,在监狱中,罗世文受尽折磨,坚贞不屈,带领难友同敌人展开了坚决的斗争。“面对一切困难,高扬我们的旗帜!”在迫害与反迫害、软化与反软化的斗争中,罗志文始终把监狱当作特殊的战场,与黑暗和反动进行着殊死的较量,谱写了一曲曲悲壮的诗篇,表现了革命者大无畏的英雄气概。他那宁死不屈的气概将共产党的崇高思想境界、坚定理想信念、巨大人格力量和浩然革命正气体现的淋漓尽致。
七月的陈官庄,绿树环绕。庄严肃穆的英雄纪念碑巍然屹立在苍天之下,那永垂千古的字眼,不由得令人回忆起那惨烈的陈官庄战役。陈官庄战役是淮海战役第二、第三阶段人民解放军对国民党军进行的规模最大的一次村落攻坚作战。陈官庄战役的胜利标志着淮海战役的全面胜利,也为解放战争的全面胜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陈官庄战役歼敌二十六万人,是我军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围歼战,在中国乃至世界战争史上都是罕见的,这是一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正义之战,这也是一场民心向背之战,其辉煌的战绩也成为中国军事史乃至世界军事史上最为辉煌的一笔。陈官庄战役向世人更宣示一个道理:得民心者胜,失民心者亡。
就像那骄阳普照于漫长黑夜后,这革命的故事也迎来它最为辉煌的一章。伴着七月的骄阳,小组来到了渡江战役的纪念像。 渡江战役是指解放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第三野战军和第四野战军一部,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对国民党军进行的规模巨大的强渡江河战役。在这场战役中,英勇渡江的解放军战士、“我送亲人过大江”的人民群众,顶着风浪、冒着敌人的枪林弹雨前行,早已将生死置之度外,因为他们有一个共同的信念——“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这种信念源自对国家深沉的挚爱。从清末外敌入侵,到国内解放战争爆发,国人意识觉醒,“没有国就没有家”的教训痛彻心扉,“国是千万家”的忠诚共识越发深入人心。渡江战役的胜利宣告了国民党统治的灭亡,帝国主义侵略势力被赶出中国,预示着新中国即将诞生,展示了中国人民的伟大民主革命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取得了彻底的胜利。
参观结束后,小组全员认识到了学好党史学习教育的重要性,并拿住主动性积极开展相关活动,如制作红色主题视频并发表到社交平台,拜访当地的革命老人等。小组成员充分发挥个人创造性,有计划、敏锐地做好这些内容。
小组通过此次活动,纪念了那段战火纷飞的光荣岁月,继承革命先烈的遗志,牢记先烈们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和追求富强民主的强烈愿望,传承红色基因,凝聚榜样力量。大家纷纷表示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按照总书记“对党忠诚、服务人民、执法公正、纪律严明”总要求,以高度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为新时代讲好党的故事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全部力量!在红旗下,回忆那盏在黑暗时代的红灯,向革命先辈敬礼!
【刘勇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