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学院开展“溯史寻根,鉴往昭来” 主题社会实践

1月10日至11日,计算机学院“金陵冬韵”实践团队,怀揣着对历史的敬畏与求知热情,紧密围绕 “溯史寻根,鉴往昭来” 主题,深度开展了一场意义非凡的社会实践活动,先后踏入南京博物院与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的大门,在历史的漫漫长河中开启了一段震撼心灵的求知与思索征程。

1月10日下午,阳光洒落在南京博物院的建筑上,熠熠生辉。“金陵冬韵”实践团队的同学们满怀期待地步入其中。甫一进入,宏伟壮观的展厅空间与琳琅满目的文物藏品便令大家目不暇接。在陶瓷展厅,一件件精美的瓷器静静陈列,细腻的质地、绚丽的色彩与独特的造型,无不让人惊叹古代工匠的高超技艺。有的瓷器表面绘制着精美的花鸟图案,线条流畅、栩栩如生,仿佛能让人嗅到花香、听到鸟鸣;有的则以独特的釉色取胜,那温润的光泽如同秋水般澄澈。同学们围聚在展柜前,轻声交流着自己的见解,想象着这些瓷器在古代的使用场景,探讨它们所反映的当时社会的审美风尚与生活百态 。

青铜器展厅内,造型古朴庄重的鼎、尊、爵等器物,散发着神秘而厚重的气息。斑驳的铜锈诉说着岁月的沧桑,它们不仅是一件件艺术品,更是历史的见证者,承载着古代祭祀、战争、礼仪等诸多重要信息。同学们俯身观察青铜器上复杂精美的纹饰,试图解读那些隐藏在图案背后的历史密码,感受着古人在铸造这些器物时所倾注的心血与智慧。书画展厅宛如一座艺术的殿堂,一幅幅珍贵的书画作品挂于墙壁,墨香似乎在空气中氤氲。同学们站在一幅幅画作前,专注地欣赏着画家们的笔触与意境。有的画作展现了壮丽的山水风光,让人仿佛置身于崇山峻岭之间,领略大自然的雄浑与美妙;有的则描绘了人物的神态与情感,细腻入微,让人不禁为画家的精湛技艺所折服。在欣赏艺术之美的同时,同学们也深刻体会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与源远流长。

身为计算机学院的学生,大家在惊叹于传统文化魅力的同时,思维的火花也在脑海中不断碰撞。他们纷纷讨论着如何运用所学的编程、数据分析、图像处理等专业知识,为文物的数字化保护与文化的创新传播开辟新路径。或许可以通过建立文物数据库,让更多人能够便捷地在线浏览文物信息;又或许可以利用虚拟现实技术,打造沉浸式的文物展览体验,让观众仿佛穿越时空,亲身感受历史的魅力。

1月11日上午,团队怀着沉重的心情来到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纪念馆的建筑风格庄严肃穆,仿佛在默默诉说着那段不堪回首的历史。踏入馆内,昏暗的灯光与凝重的氛围瞬间让同学们的心情变得异常沉重。沿着参观路线前行,大量触目惊心的历史照片、详实的文献资料以及珍贵的实物展品,无情地揭露了侵华日军的残暴罪行。一幅幅照片记录了南京城在战火中沦为废墟的惨状,记录了无辜百姓遭受迫害的痛苦神情;一份份文献资料则以铁一般的事实,控诉着侵略者的滔天罪行。

在万人坑遗址前,现场的气氛压抑到了极点。同学们整齐排列,低头默哀,沉痛悼念那些在大屠杀中遇难的同胞。遗址中,累累白骨仿佛在无声地呐喊,诉说着战争的残酷与无情。这一刻,每一位同学的心中都涌动着悲愤与沉痛,深刻认识到和平的珍贵与来之不易。大家意识到,作为新时代的青年,肩负着维护和平、守护历史真相的重大责任。只有铭记历史,才能避免悲剧的重演;只有不断努力,让国家变得更加强大,才能有力地捍卫和平。

这次实践活动,对“金陵冬韵”实践团队的同学们而言,无疑是一次刻骨铭心的难忘经历。在南京博物院,他们沉醉于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汲取了丰富的文化养分;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他们接受了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灵魂受到了强烈的震撼与洗礼。相信这些宝贵的经历,将如同璀璨星辰,照亮同学们未来前行的道路,激励他们在今后的学习与生活中,始终怀揣着对历史的尊重与敬畏之心,努力拼搏、积极进取,为文化传承、国家发展以及世界和平贡献出自己的智慧与力量。

【左一凡 张乔 王一凡 韩光彧 刘成宇 沙天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