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先辈之精华,复国宝之璀璨。为深入了解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鲁庵印泥绵延不息的传承故事,挖掘其以创新推动传统技艺的发展历程。2月7日上午11时,人文社科学院实践团成员吴怡晨、翁卓莹前往上海市静安区对鲁庵印泥第四代传承人田旭峰先生进行采访。
采访围绕“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田旭峰从传承情况和流派理念讲起,结合每代传承人的经历,向两位实践团成员讲述鲁庵印泥一脉诞生、衰落、复苏、延续的历史进程。
耘萍传承系列印泥是由上世纪初“鲁庵印泥”演化而来,后者由杭州药商世家张鲁庵先生创制,他正是这项工艺的初创者。1962年他在临终前将毕生所藏印章、印谱赠予西泠印社,并在遗嘱中将鲁庵印泥配方正式传予了高式熊先生,在高老先生的大力呼吁下,鲁庵印泥于2008年6月迎来第二春,成功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田旭峰先生之母李耘萍经西泠印社创始人之一吴隐的儿媳丁卓英推荐,至上海西泠印社学艺,1966年出师,后以潜泉印泥第三代传承人的身份延续潜泉印泥。
田旭峰先生讲述了归国后传承和恢复鲁庵印泥过程中遇到的工艺制作难点及其成因,提出一个工具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能传承下来、生存下来,首先必须具有超强的生命力,在收集大量印泥制作数据的基础上,有意识地将传统手工艺中的不确定因素固定下来。
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田旭峰先生对比国内外一些百年手工艺品牌的生存状况,认为传承人是客户艺术需求和工艺技术人员之间的桥梁纽带,“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客户对于信任感的传递,不单单是靠保护封存就能解决问题的,而是依赖于传人源源不断地创新”,正是由企业这个载体将“生产性保护”、“商业性保护”、“创新性保护”三种模式相结合,才能在发展与变化中寻找新的“土壤”以赋予其旺盛的生命力。
通过此次实践调研,实践团成员对访谈进行分析总结:一件寻常旧物,经历着国家迈向富强的光辉岁月,非遗的光芒也难以掩盖继承人的汗水和心酸,而其中汹涌滚动的是传承的薪火和希望,保护的号角已然吹响,传承的使命仍需延续,正如“弦歌不缀,薪火相传”所言,我们前仆后继,它们历久弥坚!
【翁卓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