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学院开展春节传统文化探寻专题实践活动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为鼓励引导广大团员青年对家乡春节优秀传统文化与习俗进行探寻,丰富对家乡文化的感受认知,思考这十年间家乡的发展与自我成长的关系,传承弘扬家乡的优秀文化,增进对家乡的归属感。计算机学院多支实践团队在寒假期间分别于浙江温州、上海等地开展家乡文化展示活动。打铁花,是流传于豫晋地区民间传统的烟火,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打铁花是一种大型民间传统焰火,是中国古代匠师们在铸造器皿过程中发现的一种民俗文化表演技艺,始于北宋,盛于明清,至今已有千余年历史。打铁花多流传于黄河中下游,以河南、山西最为流行。开封打铁花更被誉为黄河流域十大民间艺术之首。打铁花表演时,在一处空旷场地搭出六米高的双层花棚,棚上密布新鲜柳枝,上面绑满烟花鞭炮和起货等。棚中间竖立一根六米高的老杆,使花棚总高度达到十米以上。旁边设一熔炉化铁汁,十余名表演者轮番用花棒将千余度高温的铁汁击打到棚上,形成十几米高的铁花,铁花又点燃烟花鞭炮,再配上“龙穿花”的表演,场景蔚为壮观,呈现出惊险刺激、喜庆热闹的特点。

团队成员戴铭樟同学春节期间记录下了打铁花表演的场景,打铁花作为流传上千年的民间传统技艺,也是民间的一种极特殊“社火祈福”方式。它的表演形式热烈,气势恢宏,呈现出的效果也千奇百态,偶如天女散花、星雨掠空,又如金菊盛放、牡丹盛开,视觉效果大气磅礴。

叶榭软糕,起源于1573年,至今已有400多年的传承历史,具有松、软、甜、香、肥五大特点。方方正正一小块,中间嵌上一层细豆沙,配以红绿瓜丝点缀,吃起来松软香甜而不膩,加薄荷更是夏日饮食佳品。云间稻粒,叶榭米香。叶榭软糕的原料选用优质粳米、糯米,按照90%白粳、10%糯米的古法比例配制而成,这两种米要在冷水中浸泡7天以上,每天换水,使米发酵成分全部挥发完,还需晾透水分,才可以进行制作。叶榭软糕的制作方法非常奇特:不是将米 揉捏成团再分作一块块,而用筛子筛!加入芝麻、红豆、猪油调制而成的馅料,再筛上粉,刮平压实,翻身脱模,再隔水蒸20分钟,便是整整齐齐的九方软糕。在糕面上小心的点缀上红枣,再用土灶大火蒸熟,放在细竹帘上凉透,便可以保存半月之久。

松江叶榭,软糕飘香,团队成员陈心宇同学,通过拍摄视频的方式,介绍了关于自己家乡-上海市松江区的一些过年习俗,最有代表的就是做糕。作为家乡的代表性习俗,在松江区几乎家家户户都会做叶榭软糕。陈心宇同学非常开心能够分享自己参与做糕的经历,他的介绍也让我们了解了叶榭软糕的做法。


“此心安处是吾乡”,家乡是永远精神的归宿,留住美丽乡愁,就是留住心灵之居,留住文化之根。计算机学院的同学们为家乡文化建设不断贡献青春力量,让家乡未来可待可期,并挖掘优秀传统文化与习俗的思想价值,梳理和萃取其中的精华,提炼并展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具有当代价值、世界意义的文化精髓。

霍瑶瑶